赤水市以“三举措”为抓手,积极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让地名文化立起来、地名信息活起来。
建立机制保护地名文化。建立赤水市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牵头,宣传、自然资源、住建等17个部门组成,抓实抓好赤水地名文化建设,发挥地名在社会治理、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赤水市大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赤水市丙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保护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元厚渡口、复兴江西会馆为代表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命名地名展现地方文化。将赤水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特征融入地名命名中,充分展现“中国竹都、丹霞之冠、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等赤水人文特色和城市个性。命名了竹海大道、竹都大道、竹园大道、云竹路等竹文化路名;命名了红军大道、红河路、红渡路、石堡红军树、丙安红军小学、红军渡社区等红色文化地名;命名了丹霞大道、丹青大道、丹霞社区、丹城御景等丹霞特色地名。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资源。收集归类和整理地名文化,编辑出版《红军在赤水故事》,拍摄制作完成《赤水地名故事》纪录片,诠释赤水的由来与历史。在赤水市融媒体中心开设乡村著名行动专栏,重点介绍各乡镇(街道)地理位置、地名含义、政区沿革、历史文化、地名故事、产业特色等内容,解密赤水多重文化符号,全方位宣传赤水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积极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把地名文化与特色农产品相融合,培育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赤水金钗石斛”“赤水晒醋”“赤水乌骨鸡”“赤水龙眼”“赤水楠竹笋”等“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公共品牌,在农产品宣传中融入地名元素,用地名文化拓展农产品的品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