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赤水市:织密救助网络 传递民生温度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赤水市坚持“主动作为、精准帮扶”理念,通过织密巡查网络、强化部门联动,切实提升救助服务质效,有效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

一、全域覆盖巡查,让救助服务“主动上门”

建立“网格化+动态化”巡查机制,将城区划分为2个巡查责任区,组建巡查小队,每日开展“早中晚”错峰巡查,重点对车站、商场、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建立“群众发现-热线反馈-快速响应”联动机制,鼓励市民通过电话等方式提供线索。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街面巡查200余次,接收救助线索15条,主动发现并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7人次。

二、分类精准施策,让帮扶措施“对症有效”

推行“一人一档”精准救助模式,对街面发现的乞讨人员,第一时间进行身份核查、健康评估和需求登记。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救助:对未成年人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护送返乡并对接教育部门落实学籍;对患病人员第一时间送医救治,今年已协调定点医院开展医疗救助2人次。同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对返乡人员持续跟踪3个月,确保救助成效长效化。

三、多方协同联动,让救助体系“共建共享”

构建“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救助格局。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列入平时的巡查任务。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核查流浪乞讨人员户籍信息,加快返乡流程。今年以来,联合巡查救助7次,发放各类物资70余件。

四、长效机制保障,让民生底线“坚实稳固”

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规范》,明确救助流程、责任分工和考核标准,将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车辆、物资、医疗等支出。对救助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心理疏导、应急处置等专题培训,提升救助专业化水平。通过制度完善和能力建设,实现流浪救助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有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权益。

上一篇:
下一篇: